During the construction, I am currently improving and translating these contents.
这一周,我将重心放在展厅结构的整合、视觉统一与观众动线的模拟上——距离最终展示已不远,每一个细节都在逼近一种“可执行”的状态。
一、结构重塑:让观众“步入资本逻辑”
我摒弃了线性时间的叙事路径,改为三间主题展厅(“叙事”、“设备”、“系统”),每一间内部再通过时间的跳跃与并置来强化对比效果:你可以在1980年代的苏联街机旁看到2020年代的《原神》抽卡机制——这个并置不是混乱,而是一种对“结构重复”的强调。
二、视觉统一:复古与讽刺的混合风格
我确立了整个展览的视觉风格:复古极简 + 假文献风 + 悬置的未来性。
为了实现这一点,我开始制作大量“伪物件”:
-
复刻1980年代游戏机说明书,却悄悄在最后一页印上当代lootbox条款。
-
**“南极抽卡特许协议”**等未来设定文本,印刷风格模仿政府文件。
-
游戏截图则统一进行仿旧滤镜处理,让时间错位感更强。
这类风格化文本会在墙面、文件夹与观众手册中出现,构成展览中的“背景噪音”,提升沉浸与讽刺感。
三、观众动线模拟与观展状态测试
我邀请了两位朋友扮演“初次观众”,让他们“自由参观”我的虚拟展厅,并记录他们的行为路径与停留时间。
发现了两个问题:
-
入口处没有明显的“切换心态”的提示,进入节奏太快,建议设置一个“游戏开始界面”一样的等待区。
-
有些文字展品信息密度过高,需要分级排布或提供简明说明卡片。
这让我更加意识到,一个好展览不仅是信息密集,也要“节奏合理”。节奏与叙事结构一样重要——你不能让观众一开始就被淹没,也不能让他们走出展厅时什么都没留下。
四、个人反思
第九周让我体会到:“策展”并不只是调度图像与理论,而是一种现实中的系统建构能力。
每一段动线、每一张图、每一个引导词,都是对观众行为的预设与邀请。
这时候,“你想说什么”已经不重要——重要的是你让谁说了什么,在哪个点看到了什么,走出来的时候是否带走了那一丝犹豫或怀疑。
下一周(第十一周),我会集中处理展览的最终文件输出与艺术家合规资料的汇总,包括:
-
Label与图文物料的打印格式;
-
展品说明文案的统一;
-
最终的虚构文本汇编本与媒体资料。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