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uring the construction, I am currently improving and translating these contents.
本周,我重点推进了展览中的公共项目(Public Programmes)构想,尝试让观众在展览中不只是观看者,而是体验者,甚至“局中人”。我设想了三个互动性较强的workshop,它们不仅作为展览的延伸活动存在,更是一次次以现实规则模拟游戏系统的“现实扮演”:
-
“计算你的游戏花费与电子资产”
观众会被邀请回顾自己过往氪金记录,并“兑换”为现实世界的物品与时间(如:300小时原神=一次完整的手工艺课程)。这个设定试图揭示“无形资产”的错觉——你以为在积累,其实在放弃。 -
“电子游戏法律案件再审判”
灵感来自历史上的loot box争议与玩家账号归属权问题。我们将邀请观众扮演法官、玩家与开发商三方,重新审判一些“游戏史上的伦理案件”。这是一次规则意识的公开教育,也是一种策展语言的延展。 -
“与游戏从业者的交流会”(正在接洽中)
我希望邀请一位实际从事策划或运营的业内人士来分享“系统设计”如何服务于盈利。这不是批判,而是让观众正面理解“系统背后的人”也是结构中的一环。
在这些活动构思中,我越来越意识到,真正有力量的策展并不是“指控”,而是让观众意识到自己原本就在场。他们不是被告知某种真相,而是通过一次次“扮演”与“决策”,参与到对媒介、资本与主体性的共同讨论中。
这周我还开始准备观众可阅读的虚构文本包,包括“南极抽卡公约”“暴雪理财手册”“来自未来的玩家遗嘱”等。这些文本会被以“假报纸”的形式嵌入展厅,在某种意义上,它们也构成了这个展览的“文献区”。
总结来说,第七周是从“展品堆叠”走向“策展动员”的一周。我不再只是设置空间,而是在构建一种可供游戏的叙事结构——一场关于现实游戏性的反讽式召唤。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