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uring the construction, I am currently improving and translating these contents.

这一周我聚焦于展览中的“系统”板块,具体来说,是游戏中的虚拟经济系统——战利品箱、微交易、运营活动、抽卡机制等等。这些在玩家看来“理所当然”的系统,实际上是高度资本化的设计产物。我开始尝试追问一个问题:游戏中发生的交易,是不是一种真实的经济行为?

阅读《Games of Empire》与Bogost对“procedural rhetoric”的批评理论之后,我意识到,游戏系统不仅是趣味机制,更是意识形态的载体。比如《GTA》系列中高度发达的犯罪与掠夺机制,不只是玩家行为的自由,更是在重现新自由主义城市的面貌。而《魔兽世界》的拍卖行、金币交易、装备刷本,几乎就是现实世界资本运作的模型缩影。

因此,我构思了展览中一个偏向“沉浸+讽刺”的展示节点:制作一个虚构的“游戏公司财报墙”,用图表和术语模仿真实游戏公司的季度增长报表,但背后讲述的却是玩家在氪金、赌博和时间剥夺中的“隐性劳作”。

与此同时,我也开始撰写虚构文本,比如“玩家理财指南”、“抽卡哲学读本”、“游戏内购征税倡议书”,用拟真的语调来模糊虚构与现实的边界。这些文档将成为展览中一种特殊的展品类型——具备欺骗性的策展物,让观众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:“这不是笑话,而是我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。”

第四周让我意识到,展览不应只是指出问题,而要构建“问题发生的场域”本身。系统,是一套被自然化的规则;而策展,也是一种干扰这种“自然性”的暴力。